返回列表 发新帖

[休闲娱乐] 依靠算法的背景虚化与用大光圈镜头拍出的效果有何差距?

[复制链接] 0
回复
481
查看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292

主题

327

帖子

1719

积分

极客达人

积分
1719

测评达人

楼主
跳转到指定楼层
发表在  2019-12-24 19:42:34 来自PC端  | 只看该作者 | 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 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雨到渠成123 于 2019-12-24 19:54 编辑

1.手机拍照要产生背景虚化效果 很难适用于非特写题材的照片

这句话要表达起来还真是很费力。其实所谓的背景虚化,也就是指浅景深嘛。搞清楚“景深”这个概念,在这里我只说一些简单的概念,不做具体的光学原理或者数学推论演示。下面这张图比较好地解释了什么是景深:在成像中,(焦平面前后一定范围内)人眼认为清晰的区域就是景深范围。



如果这个范围很窄,或者很小,我们就可以说景深很浅。那么在景深范围之外的区域就是所谓的“虚化”的区域了。景深越浅,也就是“虚化效果”越好。

一般来说,也是纽约摄影学院教程说的,景深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,光圈、焦距和物距。以手机的实际情况(较小的图像传感器,或者叫小底),要拍实际上出浅景深,只能靠最后一个物距的变量来控制,即简单理解为相机和被摄物的距离。

你在拍照的时候会发现,当手机和被摄物靠得很近,比如拍摄特写题材,或者微距题材的照片时,会表现出比较明确的浅景深,也就是背景虚化效果好,这就是控制物距达成的浅景深效果。一旦物距较远,那么景深范围会变得很广,像上面那张示意图,如果相机换成手机,那么人像后面的建筑大致上也会是清晰的,也就是不会有“很好的虚化效果”。这是手机本身的体积限制造成的。

上面这些其实是摄影的常识,我只是在此废话一下。而相机,尤其是大底相机,配合大光圈镜头,却可以在即便物距较远的情况下,依然有很浅的景深呈现,或者说拍出来的照片有很好的空间层次感——这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许多人追求用单反、微单来拍照的重要原因,一旦空间层次感出现了,那么也更利于突出主体,画面也更有视觉冲击力。

2.手机拍照虚化的虚化后期 虚化效果目前还没有那么自然

这里先提几个结论:我们可以将成像理解为无数个光点(注意不是像素点)的集合。光点越小,则在人眼看来,它们组成的图像就是越清晰的。但如果这些点很大颗,在人眼看来就不够清晰了,或者说认为它们是模糊的。



一般来说,我们用手机来点触对焦,最终的成像,在画面上你所点触的这个位置成像最清晰,或者说穿过这个点的垂直平面最终成像都是清晰的。这个最清晰的平面被称为焦平面(物方焦平面,如上图所示,人像位置是最清晰的),在成像过程中,理论上只有这一个平面的影像是最清晰的,也就是它投射到图像传感器(成像面)上的光点是最小的。在焦平面往前或往后,成像时的光点都会不同程度变大,也就是清晰度下降。

但在人眼看来,一定范围内的清晰度下降是分辨不出来的,所以人眼会认为,在焦平面之前和之后一段距离内,成像都是清晰的。我们将这个范围称为上文提到的景深范围——不理解的话,再看看本文的第一张图。

这就有了谈“弥散圆”这个很装逼的概念的基础。上面我们已经谈到成像是无数个光点的集合,在景深范围之外,这些光点会变得比较大——习惯上更倾向于把比较大颗的光点称作弥散圆,这样的弥散圆越大,形成的影像越模糊。

其实不难理解,越远离焦平面,则弥散圆越大颗,成像也就越模糊。也就是说越靠近焦平面的位置的成像是越清晰的。上面说了这么多也就是为了引出这个结论,也就是说,景深范围之外虽然都是模糊的,但模糊程度是有差异的,越靠近焦平面,就越清晰,越远离焦平面则越模糊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
登录/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发表回复

提示 关闭

是否需要对本帖进行继续编辑,并重新设置首页贴的显示大图?如不需要,请直接点击左侧立即上首页按钮

立即上首页
继续编辑

292

主题

327

帖子

1719

积分

极客达人

积分
1719

测评达人

楼主
发表在  2019-12-24 19:42:34 来自PC端  | 只看该作者 | 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 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雨到渠成123 于 2019-12-24 19:54 编辑

1.手机拍照要产生背景虚化效果 很难适用于非特写题材的照片

这句话要表达起来还真是很费力。其实所谓的背景虚化,也就是指浅景深嘛。搞清楚“景深”这个概念,在这里我只说一些简单的概念,不做具体的光学原理或者数学推论演示。下面这张图比较好地解释了什么是景深:在成像中,(焦平面前后一定范围内)人眼认为清晰的区域就是景深范围。



如果这个范围很窄,或者很小,我们就可以说景深很浅。那么在景深范围之外的区域就是所谓的“虚化”的区域了。景深越浅,也就是“虚化效果”越好。

一般来说,也是纽约摄影学院教程说的,景深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,光圈、焦距和物距。以手机的实际情况(较小的图像传感器,或者叫小底),要拍实际上出浅景深,只能靠最后一个物距的变量来控制,即简单理解为相机和被摄物的距离。

你在拍照的时候会发现,当手机和被摄物靠得很近,比如拍摄特写题材,或者微距题材的照片时,会表现出比较明确的浅景深,也就是背景虚化效果好,这就是控制物距达成的浅景深效果。一旦物距较远,那么景深范围会变得很广,像上面那张示意图,如果相机换成手机,那么人像后面的建筑大致上也会是清晰的,也就是不会有“很好的虚化效果”。这是手机本身的体积限制造成的。

上面这些其实是摄影的常识,我只是在此废话一下。而相机,尤其是大底相机,配合大光圈镜头,却可以在即便物距较远的情况下,依然有很浅的景深呈现,或者说拍出来的照片有很好的空间层次感——这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许多人追求用单反、微单来拍照的重要原因,一旦空间层次感出现了,那么也更利于突出主体,画面也更有视觉冲击力。

2.手机拍照虚化的虚化后期 虚化效果目前还没有那么自然

这里先提几个结论:我们可以将成像理解为无数个光点(注意不是像素点)的集合。光点越小,则在人眼看来,它们组成的图像就是越清晰的。但如果这些点很大颗,在人眼看来就不够清晰了,或者说认为它们是模糊的。



一般来说,我们用手机来点触对焦,最终的成像,在画面上你所点触的这个位置成像最清晰,或者说穿过这个点的垂直平面最终成像都是清晰的。这个最清晰的平面被称为焦平面(物方焦平面,如上图所示,人像位置是最清晰的),在成像过程中,理论上只有这一个平面的影像是最清晰的,也就是它投射到图像传感器(成像面)上的光点是最小的。在焦平面往前或往后,成像时的光点都会不同程度变大,也就是清晰度下降。

但在人眼看来,一定范围内的清晰度下降是分辨不出来的,所以人眼会认为,在焦平面之前和之后一段距离内,成像都是清晰的。我们将这个范围称为上文提到的景深范围——不理解的话,再看看本文的第一张图。

这就有了谈“弥散圆”这个很装逼的概念的基础。上面我们已经谈到成像是无数个光点的集合,在景深范围之外,这些光点会变得比较大——习惯上更倾向于把比较大颗的光点称作弥散圆,这样的弥散圆越大,形成的影像越模糊。

其实不难理解,越远离焦平面,则弥散圆越大颗,成像也就越模糊。也就是说越靠近焦平面的位置的成像是越清晰的。上面说了这么多也就是为了引出这个结论,也就是说,景深范围之外虽然都是模糊的,但模糊程度是有差异的,越靠近焦平面,就越清晰,越远离焦平面则越模糊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首页预览
正文预览
确认发布
取消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